❄ 清秀佳人書迷站 ❄

 

 

螢幕回憶

歷年影劇改編

其實,清秀佳人的影音版本不只一個。

▲  一九一九版中的安妮、瑪莉拉與馬修。

這部活潑勵志的作品,發行之初就風靡了英語系國家,也讓無數戲劇製作者起了改編的念頭。先不論舞台劇,初版十年後,就出現電影版本:一九一九年《清秀佳人》首度搬上大螢幕(Anne of Green Gables, 1919),由威廉.戴斯蒙德.泰勒(William Desmond Taylor)導演、十七歲的瑪莉.邁爾斯.明特(Mary Miles Minter)飾安妮,當時還是默片時代。好萊塢派拉蒙影業發行的這部片,將安妮改成美國人,艾凡利小學也改升星條旗,使蒙哥馬利不滿。但因為改編權賣給培基出版社,她也無法抗議。

▲ 一九三四版,吉爾伯特叫安妮「紅蘿蔔」的橋段。

一九三四年好萊塢再度改編《清秀佳人》(Anne of Green Gables, 1934),請來喬治.尼可拉斯二世(George Nichols Jr.)執導。儘管場景有點過度華麗、後半劇情面目全非,但這時電影開始有了聲音,更能顯現安妮喋喋不休的特質。由於電影相當受歡迎,飾演女主角的道恩.歐黛(Dawn O'Day)後來索性改藝名為安妮.雪莉。據說凱薩琳.赫本(Katharine Hepburn)與她爭取同一個角色失敗,耿耿於懷,五十年後才把自己的姪孫女史凱勒.葛蘭特Schuyler Grant)推薦進《清秀佳人》八五版劇組。

一九四〇年,同一家電影公司又拍攝了續集《柳風莊的安妮》(Anne of Windy Poplars, 1940),搬演安妮的教師生涯。女主角依舊,但導演改為傑克.海維利(Jack Hively),男主角也換人演,似乎不像第一集那麼受歡迎。究竟是因為男主角愈換愈臭老,還是因為大戰的緣故?

▲ 一九五六版,安妮初到「綠山牆」。

加拿大CBC電視台在一九五六年拍了第一個電視電影版本(Anne of Green Gables, 1956)。這部唐.哈隆(Don Harron)執導、托比.塔諾(Toby Tarnow)主演的音樂劇,即往後《清秀佳人音樂劇》(Anne of Green Gables: The Musical)的原始版本。

▲ 一九七五年,《艾凡利的安妮》初次被搬上小螢幕。

英國BBC在一九七二年推出五集迷你影集(Anne of Green Gables, 1972),沒幾年又拍了續集《艾凡利的安妮》(Anne of Avonlea, 1975)。金.布蘭登(Kim Braden)大約是第一個彩色版的安妮,而以鄉村教師經歷為主軸的《艾凡利的安妮》與大學生涯《島嶼的安妮》更是初次被搬上小螢幕。這個版本的布景與妝容雖然受限於當時技術,但篇幅較長,人物設定亦較符合原作,比如瑪莉拉後來收養的表弟遺孤德比戲份似乎不少。

世界名作劇場的「小安妮」,宮崎駿和富野由悠季都參與製作!一九七九年日本動畫公司更製作了動畫《小安妮》(赤毛のアン:即「世界名作劇場」的第五作),後來被譽為動畫大師的宮崎駿與高畑勳,都是這個版本的製作人員。全劇共五十集,每集長二十四分鐘,曾在臺灣中視、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播出,片頭是安妮與馬修坐在馬車上,馬車駛過白濛樹大道……三十年後,這部作品出了剪輯版與《清秀佳人前傳》(こんにちは アン 〜Before Green Gables)。

蘇利文公司的「清秀佳人」電視劇,讓更多人迷上這部小說。

一九八五年加拿大製片人凱文.蘇利文(Kevin Sullivan)將《綠山牆的安妮》(Anne of Green Gables)搬上電視螢幕,由梅根.法蘿Megan Follows)主演。這部在愛德華王子島實地取景的迷你影集後來風行全球,成了最受歡迎的安妮影劇版本,也促使蘇利文再拍了兩部續集(The Sequel, 1987 ; The Continuing Story, 1999)、一部外傳《清秀小佳人》(Road to Avonlea, 1990-1996)、一部前傳《清秀佳人:嶄新的一頁》(Anne of Green Gables: A New Beginning, 2008),以及與美國PBS合作的幼兒向動畫《紅髮小佳人》(Anne of Green Gables: The Animated Series, 2000)。九〇年代初期,台視午夜場將這部影集以「清秀佳人之名引進臺灣,讓臺灣觀眾認識安妮,愛上安妮,連帶好幾間出版社也推出原著中譯本……

我也是受台視影響的那波觀眾之一(家母是台視午夜場的忠實觀眾,還買來全套錄影帶),非常喜愛《清秀佳人》的演員們和田園風光。《清秀佳人》在臺灣一播再播,繼一九九九年Sun Movie連同續集播出《清秀佳人》後,公視應觀眾之請於二〇〇三年春節重播,也一直有發行商代理三區DVD

且回味一下八五版《清秀佳人》的劇情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