❄ 清秀佳人書迷站 ❄

 

 

1985版影集分集短評

一九八五年,加拿大的蘇利文娛樂公司(Sullivan Entertainment)將《清秀佳人》系列搬上小螢幕。這是加拿大第一部「彩色」的《清秀佳人》改編影劇,也是目前為止知名度最高、最受歡迎的《清秀佳人》改編作品。既然本站是以《清秀佳人》為主題,自是不能略過此劇,接下來就容我評介一下吧:

 

第一部 Anne of Green Gables

(出品年:1985製作名單見此,評分與討論:IMDbDouban

原作《綠山牆的安妮》(Anne of Green Gables, 1908)由鄰居閒談開場,但影集改從安妮的視角開始,讓觀眾一開始就進入安妮的幻想世界中,緊接著由哈蒙先生之死以及安妮在哈蒙家的工作狀況,感受到幻想與現實的落差。

梅根.法蘿Megan Follows)雖已十六歲,髮色倒也不是多紅,但她個子嬌小、演技佳,詮釋十一歲的安妮全無違和感,而嚴厲、未婚的中年女性瑪莉拉,也難不倒曾經風情萬種的柯琳.杜赫斯特(Colleen Dewhurst ),她們兩人對戲,張力十足。理查.法斯沃斯(Richard Farnsworth)飾演默默關懷安妮的馬修,其內斂的演技亦教觀眾印象深刻。

在影集上半段,觀眾看到了安妮抵達綠山牆、染壞頭髮、結識黛安娜等等橋段,發生順序不盡然與原作相同,但其場景、演技讓人感覺到「這確實就是安妮」。好比男主角吉爾伯特在安妮上學第一天拉著她辮子叫紅蘿蔔,結果被安妮拿石板敲了一記,這個在原作中令讀者印象深刻的橋段,八五版影集還原度頗高。時年十八歲的強納森.哥倫比Jonathan Crombie)也以青春活潑的模樣,順利成為歷代吉爾伯特中,最受觀眾歡迎的一位。

上半段結在安妮邀請好友黛安娜飲茶,卻誤將酒作果汁款待,致使黛安娜之母巴利夫人令兩人絕交的悲劇。

下半段有兩大頭戲,其一是安妮與黛安娜恢復往來——救了黛安娜的么妹蜜霓梅,於是巴利太太對安妮大為改編,而安妮甚至還收服了黛安娜難纏的姑婆。其二則是安妮在課業方面出色的表現——史黛西老師說服卡斯柏特兄妹讓安妮報考皇后學院,安妮成功考取,並在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。

在這些橋段中,編、導成功展現了重組原作劇情的功力,比如成功將安妮扮演《夏洛特姑娘》(The Lady of Shalott)卻沉船的尷尬與放榜的喜悅連在一起——安妮被吉爾伯特所救,吉爾伯特在船上告訴她放榜的消息。相較於同時代的少女小說,《清秀佳人》原著設定上最大的特點,就是男女主角的愛情源於競爭。原作中告訴安妮放榜消息的人是黛安娜,影集去除了黛安娜與安妮課業的連結,反倒提升了吉爾伯特的戲份,可說刻意強調了原作的「競爭—愛情」設定。

另一個較為戲劇性的改編是馬修之死——原作中馬修是在讀報時倒下的,並未留下遺言。影集中改為倒在農場,當馬修死在安妮懷中時,還對安妮說了「我以我的小女兒為榮」。影集的表現雖然煽情了一些,但不能否認這樣更適合電視。看到這裡觀眾想必都淚眼矇矓,不想轉台啦!

總而言之,《清秀佳人》第一部對原作的改編相當引人入勝。即便DVD簡介手冊上細細描述取景地與幕後工作的細節,觀眾在沉浸於劇情的同時,應該沒有人會細究哪些情節是在安大略,或是在愛德華王子島取景的呢——畢竟比起十年前的英國版而言,蘇利文公司的這個版本,服裝與景物已經相當教人滿意了。

 

第二部 Anne of Green Gables: The Sequel

(出品年:1987製作名單見此,評分與討論:IMDbDouban

由於《清秀佳人》播出後頗受好評,還得到加拿大電視界最高榮譽雙子星獎,於是兩年後原班人馬又推出第二部。總長約兩百三十分鐘,比第一部多了半小時篇幅。

第二部的前七十分鐘,改編自小說第二冊《艾凡利的安妮》(Anne of Avonlea, 1909)。安妮長大了,成為艾凡利的教師,仍時常出糗。她在鄉下雞飛狗跳的生活,有兩個重頭戲,其一是賣錯鄰居瑞秋.林德的牛(原作中是哈里森先生的牛)。這段詼諧的劇情重點可不在於張冠李戴,而在於觀眾可曾看過如此沒形象的古裝劇女主角——看看安妮與黛安娜跌進泥地裡的劇照吧!充分顯現安妮不矯飾、平實的形象。

 

第二個是黛安娜「好心」幫安妮投稿的段落(情節出自原作第三冊《島嶼的安妮》)——安妮的小說投稿女性雜誌碰壁,黛安娜竟自作主張偷拿去參加徵文。看著為自己「成就」感到高興的黛安娜,安妮雖然覺得作品被印在廣告上而沾染了銅臭味,卻也不忍心責怪好友。

安妮追尋理想,黛安娜卻是實際的,這層差異也表現在兩人的愛情觀——黛安娜答應了弗雷德.萊特的求婚,安妮卻以為外面的天地還很大,不想在村裡找對象。

第二部的下半段,跳過小說第三冊《島嶼的安妮》(Anne of the Island, 1915),而取材自第四冊《柳風莊的安妮》(Anne of Windy Poplars, 1936)——原著中安妮上大學的橋段被取消了,因此吉爾伯特的第一次求婚與安妮回絕的橋段提前,接著描寫安妮進入城市,變成時髦粉領上班族的情節。

原著裡的大學所在地、虛構城市「京斯波特」取代了愛德華王子島第二大鎮「薩默賽德」,成為這段故事的背景地。雖然場景變了、原作中許多位瘋狂老太只能簡化為一位,但故事裡那些瘋瘋癲癲、干預教務的豪族倒是刻劃得非常出色。特別《柳風莊的安妮》學校篇幅其實不多,電視劇還將不少《艾凡利的安妮》校園橋段移植過來。

不僅怪獸家長對校務意見多多,學校裡還有個麻煩人物呢——安妮的同事凱薩琳。原著中的安妮有大學學歷,因此職位是校長,碰上難纏的副校長凱薩琳,至少位階還比她高,但改編之後安妮學歷不如人而是靠實務,於是只好屈居副校長職位,難度大增。因此安妮如何收服凱薩琳、馴化難纏學生「簡.普林格」的橋段,顯得特別精采。原作中安妮的忘年交小鄰居「小不點兒伊莉莎白」,也變成被排擠的中學女生「艾默琳」,加強了校園主線。

至於愛情線,如此改編之後,安妮的追求者就不可能是那些嫩嫩的大學男生,而變成有魅力的家長:艾默琳老爸摩根發揮中年人魅力追安妮的設置,可是成功吸引不少觀眾的目光——法蘭克.康文斯Frank Converse)風度翩翩,能和強納森.哥倫比Jonathan Crombie)的俊俏抗衡。可憐的吉爾伯特因為在第二部下半段跑去唸醫學院,跟安妮沒啥對手戲,居然有觀眾期待稚嫩的他輸給摩根。(至少我爹是這麼認為!)

即便如此,歐吉桑對手只是增加戲劇張力而已(開玩笑,不多幾個人追還算女主角嗎),吉爾伯特如果輸給他,龐大的原作粉絲鐵定會氣瘋的。所以處理完《柳風莊的安妮》收服神奇寶貝的劇情之後,最後還是要接回《島嶼的安妮》結局啦——

意外使安妮頓悟,終於接受吉爾伯特求婚,快樂收場。

縱使原作許多橋段與人物都刪除了,著實遺憾,但見男女主角在美景中一吻定情,就算是書迷也會忽略不足處吧。

 

第三部 Anne of Green Gables: The Continuing Story

(出品年:2000製作名單見此,評分與討論:IMDbDouban

二十世紀最後一年出品的《清秀佳人》第三部,是完全原創的電視電影。

原作中二十五歲結婚成為家庭主婦的安妮,在這部作品中則是三十多歲才結婚的記者,就職業而言算是參考作者蒙哥馬利的經歷,然而一戰的部分那大約就是編導的偏好了。固然原作最後一冊《爐邊莊的莉拉》(Rilla of Ingleside, 1921)是以一戰為背景,但那部主角已非安妮,而是她十六歲的么女莉拉,而且莉拉從頭到尾都待在愛德華王子島的鄉下,可沒有跑到法國去呀!

原作「主戰」,然而在這部二〇〇〇年的電視電影中 , 不可能維持那種調性,於是成了一戰戰場尋夫記。總之這部變形自公路電影的作品,有點類似法國一戰題材小說《未婚妻的漫長等待》(Un long dimanche defiançailles, 1991),又加上二戰電影《我活著因為我愛你》(Je suis vivante et je vous aime, 1998)裡救助幼兒的劇情。

平心而論,讀過原作譯本的我,覺得原作對於一次世界大戰的視點是舊了些──蒙哥馬利筆下的戰爭還是很傳統二元對立的正邪之爭,固然這在今日看來非常「政治不正確」,但別忘了,蒙哥馬利也充分反映二十世紀前半加拿大中產階級女性的目光。一戰期間,她不像伊迪絲.華頓(Edith Wharton)那樣去歐洲支援,並未身歷一戰前線、亦未看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更不曾捲入越戰後反戰風潮中。因此以自己所熟知的後方、側面角度描寫戰爭,而不是僭越地實寫戰地,就是她的長處。再者,「反戰」思維在一九七〇年代以降已是主流,改編時與其再三教條式強調此一觀點,而令接觸過無數同一主題珠玉之作的觀眾感到無趣,描繪二十世紀初愛德華王子島某個村落的人情瑣事,不才是《清秀佳人》系列的長處嗎?

人盡皆知,一九九七年以降好萊塢、歐洲一二戰電影大熱。許多主題相類的電影,紛紛趕著這波熱潮,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兩年推出,但卻不是部部都能成功。《清秀佳人》第三部亦然——整個看下來,只覺得此劇是把賣座電影的元素東加一點西加一點,湊成了一鍋大雜燴。

《清秀佳人》第三部的製作者實在太貪心。他們似乎不明白,沒有後來尚—皮耶.居內(Jean-Pierre Jeunet)改編《未婚妻的漫長等待》(Un long dimanche defiançailles, 2004) 那種創意,來玩「戰場尋夫」這種劇情,只會顯得老套。乏力的情節搭上十五年後不再青春的男女主角(看著他們的臉觀眾大約會想:先生小姐你們都訂婚十幾年了,就算拚事業挪個一天去公證也不難吧),宣告了蘇利文製作公司《清秀佳人》系列神話的終結,即便二〇〇八年重新徵選演員推出前傳,卻是再也塑造不出一九八〇年代那種經典了。

不過看在《清秀佳人》原作與影集前作的面子上,就算製作再囧、劇情再無聊,多少也可以賣版權回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