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illa of Ingleside
爐邊莊的莉拉
《爐邊莊的莉拉》(Rilla of Ingleside, 1921)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年成書,貫串全書的正是加拿大人的戰時生活。
蒙哥馬利寫就前作《彩虹谷》時,這場慘烈的消耗戰已結束,而她當時應當已規劃好續集。正如同她在《黃金之路》最末藉由莎拉之口暗示各人結局,該書未尾也藉華爾特之口,預示一代年輕人將隨吹笛者的笛音奔赴戰場。
《爐邊莊的莉拉》開場的重頭戲是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,安妮的么女莉拉(Rilla)去赫溫港的燈塔參加第一次舞會。十五歲的她相當興奮,陪她同去的室友歐莉薇小姐(Miss Oliver)卻有不好的預感,這場舞會果真因宣戰通告而變調。
莉拉雖是老么,但首名芭莎(Bertha)與中名瑪莉拉(Marilla)分別取自安妮生母與養母瑪莉拉,在這部書裡可說是「母性」的象徵——布萊斯家的孩子紛紛成年,出外唸大學,爐邊莊應該迎來空巢期,但莉拉卻不肯升學,留在家裡幫忙。在戰爭中,莉拉不僅參加後方各種活動,還收留了戰爭孤兒詹姆士(James),更漸漸成為家裡的支柱。
安妮與可娜莉亞組織村中的紅十字會,而莉拉則加入紅十字青少年會。儘管艾琳.霍華(Irene Howard)曾在背後說華爾特壞話而使莉拉與她絕交,為了紅十字會的募款音樂會順利舉行,莉拉不得不放低姿態道歉,好讓艾琳答應在音樂會中唱歌。
從軍的男孩們,都希望在故鄉有個等待自己歸來的戀人。莉拉的好友米蘭達(Miranda)因為父親大力反戰,猶豫該不該接受將開拔到海外的男友求婚。莉拉以紅十字會工作為藉口,順利掩護米蘭達與男友結婚。莉拉自己則拒絕了友人弗雷德.阿諾德(Fred Arnold)的求愛,也沒給他最後之吻,因為肯尼士.弗特(Kenneth Ford)出征前,莉娜和他約定不讓別的男孩子親吻。
爐邊莊的男孩們也都奔赴戰場——傑姆在宣戰後六天就偕同梅雷帝斯家的傑利入伍了,彷彿戰爭是一場愉快的冒險。怕血的華爾特則抗拒了一段時間才加入軍隊,但他害怕的是自己的想像力,未久即因英雄行為獲頒勳章。
索姆河戰役(Battle of Somme)展開後某日,在車站等待傑姆歸來的小狗曼帝(Dog Monday)哀鳴一夜,令莉拉戰慄。數日後,華爾特在庫爾瑟萊特(Courcelette)戰死的噩耗傳來,爐邊莊的人們都心碎了。不久莉拉收到華爾特死前一夜倉促寫就的遺書,信中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勇氣,並交代莉拉將信也給尤娜看。儘管很想將華爾特的最後一封信留在手中,莉拉見尤娜讀信後的神情,還是把信給她作紀念。
華爾特戰死後三個月,連雪利都基於義務從軍,當了飛官。忠僕蘇珊難過地表示,傑姆與華爾特是女主人安妮的孩子,然而雪利卻是她的。
爐邊莊變得空曠了,還好有詹姆士在,讓這裡仍有小孩子的聲音。梅雷帝斯家那個崇拜傑姆的老么布魯士(Bruce),還在百合花開時代替傑姆摘花到家裡來。
接下來,傑利、卡爾負傷,傑姆失蹤,戰線持續崩潰,似乎傳過來的都是壞消息,但莉拉明白生活仍要繼續——紅十字青少年會的運作,家中的事務,以及照顧小小的詹姆士。聽到母親對父親說這四年來她長大很多,如果沒有她,日子不知如何過,莉拉感到既喜又羞。
一九一八年底,戰爭終於結束。次年初,軍人紛紛返鄉,詹姆士隨父親與繼母離開爐邊莊。兄姊、友人都有了新計畫,唯獨莉拉像是失去目標。她在報上肯尼士兩周前就回國的消息,懷疑自己是否已被遺忘……
▲一九一四年加拿大第四十八高地營從多倫多出發。
一戰與加拿大
一戰前夕加拿大常備軍只有三千人,然而英國宣戰後,加拿大還是隨母國加入戰局,並在一九一四年十月派出一個師(三萬兩千人)到英國受訓,次年二月即投入法國戰場。五年期間,加拿大總共動員近六十萬人,幾乎無役不與。(詳見王曾才,《加拿大通史》,臺北:五南,2001。)
加拿大軍隊在大戰中表現相當突出,比如一九一七年四月,他們拿下了前此英軍、法軍屢攻不克的維米嶺,史稱「維米嶺之役」(Battle of Vimy Ridge)。非但蒙哥馬利在《爐邊莊的莉拉》中設定角色傑利在這場戰役中受傷,並藉由書中人之口自豪地談到這場戰役,七十年後法國作家塞巴斯廷.賈畢索也在小說《未婚妻的漫長等待》(Un long dimanche defiançailles, 1991)中,以敬畏的心提到加拿大士兵的表現。
索姆河戰役後,歐戰陷入僵局,維米嶺的勝利也難以改變這種情形。一九一七年五月,加拿大總理鮑登(Robert Borden)自歐洲歸國,開始策畫新的徵兵法案以取代募兵制。儘管前英屬殖民地居民大多視這場戰爭為義務,魁北克居民卻相當反對,蒙特婁還為此舉辦大遊行,後人稱之為「一九一七徵兵危機」(Conscription Crisis of 1917)。即便如此,八月國會依然通過徵兵法案。
戰爭固然殘酷不仁,卻也是推進時代的動力。一九一七年九月,加拿大的婦女獲得聯邦投票權——雖然那是丈夫、兒子、兄弟上戰場者才被賦予的權利,並非普選權,但就女權而言,這已是重大進展。書中,讀者也可以看到安妮因此首度投票,讓沒有孩子的忠僕蘇珊以及只是「未婚夫」上戰場的歐莉薇小姐深感不公。
戰爭中,也有加拿大婦女到前線去。在《爐邊莊的莉拉》中,一九一七年時菲斯便渡海到英國加入志願援助特遣隊(Voluntary Aid Detachment,簡稱「V. A. D.」)。且不僅是前線需要女性醫護人員,由於後方人力缺乏,婦女工作機會也大增。一九一七年中,加拿大總理鮑登就鼓吹婦女投入勞動行列——這也反映在書中:農忙時節,蘇珊、瑪莉到農場工作,莉拉則做了一個月店員。雖然這只是暫時的,也已讓人們理解到女性的能力並不遜於男性,女性應與男性承擔同等的義務、享有同等的權利。
一九一八年加拿大通過新法案,讓年滿二十一歲的婦女都獲得聯邦投票權(儘管當時原住民、移民仍被排除),這或許是國際地位提升之外,一戰給加拿大最大的遺產吧。
▲一九一六年,威廉.諾特曼父子(William Notman & son)拍下兩個佇立愛德華王子島北岸的女子。
中譯本
李常傳譯,《安妮與莉娜的故事》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。
黃怡雯譯,《安妮的女兒—芭莎》,臺北:世茂,1992。
王琢譯,《壁爐山莊的麗拉》,重慶:重慶出版集團,2009。
目錄
- Glen "Notes" and Other Matters 格倫聖瑪莉村紀事及其他
- Dew of Morning 朝露
- Moonlit Mirth 月下歡笑
- The Piper Pipes 吹笛人的笛聲
- "The Sound of a Going" 遠去的跫音
- Susan, Rilla, And Dog Monday Make A Resolution 蘇珊、莉拉和小狗曼帝解決了問題
- A War-Baby and a Soup Toureen 戰爭孤兒和大湯碗
- Rilla Decides 莉拉決定了
- Doc Has a Misadventure 博士遇難
- The Troubles of Rilla 莉拉的煩惱
- Dark and Bright 黑暗與光明
- In the Days of Langemarck 蘭格馬克的日子
- A Slice of Humble Pie 低聲下氣
- The Valley of Decision 決意之谷
- Until the Day Break 直到破曉
- Realism and Romance 寫實與浪漫
- The Weeks Wear By 磨損的幾週
- A War-Wedding 戰時婚禮
- "They Shall Not Pass" 「他們不能通過!」
- Norman Douglas Speaks Out In Meeting 諾曼.道格拉斯褻瀆祈禱會
- "Love Affairs Are Horrible" 「可怕的緋聞」
- Little Dog Monday Knows 小狗曼帝知道了
- "And So, Goodnight" 「所以,晚安」
- Mary Is Just in Time 美莉及時趕上
- Shirley Goes 雪利出征
- Susan Has a Proposal of Marriage 蘇珊被求婚
- Waiting 等待
- Black Sunday 黑色星期天
- "Wounded And Missing" 「負傷且失蹤」
- The Turning of The Tide 潮流轉向
- Mrs. Matilda Pitman 瑪蒂達.畢特曼夫人
- Word from Jem 傑姆的消息
- Victory! 勝利!
- Mr. Hyde Goes to His Own Place and Susan Takes a Honeymoon 海德先生走了,蘇珊度蜜月
- "Rilla-My-Rilla" 「莉拉.我的.莉拉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