❄ 清秀佳人書迷站 ❄

 

 

Montgomery's "Story Girl"

蒙哥馬利的「故事女孩」

緊接在《清秀佳人》、《果樹園的琦梅妮》之後推出的《說故事的女孩》(The Story Girl, 1911),是蒙哥馬利婚前最後的創作,亦是她少數採用第一人稱的小說作品。

故事從攣生兄弟貝佛利(Beverley)與菲利克斯(Felix)的視角展開;因為父親外出經商,他們被寄養在愛德華王子島的舅舅家,有許多好玩伴:表親菲莉思蒂(Felicity)、西西莉(Cecily)、丹.金恩(Dan King)是三兄妹,菲莉思蒂是擅長烹飪的美少女,西西莉有決心但柔弱,丹很頑皮,總是逗菲莉思蒂生氣;與菲莉思蒂同齡的表姊莎拉.史坦利(Sara Stanely),擅長說故事、想成為演員;小長工彼得(Peter),暗戀菲莉思蒂;鄰居莎拉.雷(Sara Ray)善良但不聰明,常常搞砸事情。

八個人湊在一塊兒,說故事、發奇想,總是把世界搞得雞飛狗跳。

《說故事的女孩》出版兩年後,新婚不久、懷著孩子的蒙哥馬利在安大略省的李斯戴爾動筆寫續篇《黃金之路》(The Golden Road, 1913)。這部續篇刻畫的是童年的尾聲,孩子們告別怕鬼的日子,為心愛的貓舉行葬禮,幫學校圖書館募款,還一起辦了份家庭報《我們的雜誌》(Our Magazine),每人分派一專欄記生活瑣事。辦報是好意,但出刊時往往變成蠢事大舉發——比如誤以為總督夫人是耳背老姑婆,菲利克斯在她面前亂說話虧鄰居,她全聽了進去,還說是她聽過最有趣的介紹;菲莉思蒂將牙粉當發粉放入蛋糕中,大家吃完才發現。

每次審稿都變成吵嘴。吵歸吵,大家感情還是好得很。然而這快樂的生活,在「說故事女孩」莎拉隨父親離開愛德華王子島去歐洲之時告一段落。

《說故事女孩》中陳述的童年,雖然沒有蒙哥馬利其他作品中常見的嚴肅長者來施加壓力,但並非全無陰影,比如在第一部末尾彼得一度猩紅熱病重——在抗生素尚未發明的時代,孩童夭折率高可以想見。這個橋段後來反覆在蒙哥馬利作品中出現,比如《新月莊的艾蜜莉》中泰迪請長假(其實這部的四大主角除了伊兒雪,都輪流生病,有夠倒楣)及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芭特生病,都可以看到影子。

彼得是幸運的,他畢竟痊癒了。敘事者貝佛利以成年人的角度回顧童年,暗示了西西莉並未長大成人——莎拉離去前為大家預言未來,唯獨略過西西莉,因為他們都看得出西西莉是毫無前景可言的。西西莉蒼白乖巧,如同《清秀佳人》中的露比與《銀色森林》中的貝茲,不似人間應有,因此尚在人生之春即逝去,徒留遺憾。

在莎拉的預言中,彼得成為牧師並與菲莉思蒂結婚,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未來。小島上的孩子們漸漸長大,總有一天會離開島嶼,走上自己的黃金之路——蒙哥馬利以成年人的身分回望過去,雖有陰影,但整體而言是樂觀的;畢竟這部作品創作時她名利雙收,剛有家庭,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。

 

 

改編影劇

清秀小佳人Road to Avonlea, 1990-1996),加拿大蘇利文電影公司製作的電視影集,共691集,曾於臺灣台視(午夜場)、公視播出。

 

中譯本

李常傳譯,《說故事的女孩》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

李常傳譯,《黃金之路》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

 

閱讀全書

The Story Girl

The Golden Ro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