❄ 清秀佳人書迷站 ❄

 

 

Lucy Maude Montgomery

露西.默德.蒙哥馬利

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作家露西.默德.蒙哥馬利(Lucy Maud Montgomery),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生於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克里夫頓(Clifton),親友都叫她中名「默德」(Maud)。在以小說《綠山牆的安妮》(Anne of Green Gables)成名前,她是愛德華王子島凱文迪西(Cavendish)地區的郵局職員。成為暢銷作家之後,她也有另一個身分:牧師娘。或許因為總要以務實的態度面對日常生活,才能激發她在虛擬世界盡情想像,寫出二十部長篇小說。

 

Ⅰ小島名門

默德父親出身蒙哥馬利家族,母親出身麥克尼爾(Macneill)家族,都是當地有名望的蘇格蘭裔人家。默德的外曾祖父威廉.麥克尼爾(William Macneill)當過州議會議長,祖父唐納德.蒙哥馬利(Donald Montgomery)先是州議員,後來當上加拿大上議員。

因母親早逝,默德被送到凱文迪西(Cavendish)由外祖父母亞歷山大與露西.麥克尼爾(Alexander and Lucy Macneill)扶養。麥克尼爾家是乃文狄西三大家族之一,也具有文學素養。麥克尼爾家族在十八世紀出了蘇格蘭詩人赫克特.麥克尼爾(Hector Macneill),而生活在十九世紀小島上的亞歷山大與弟弟亦善於為文作詩,默德認為她的天賦乃是承襲自他們。

雖然外祖父有文學品味,他們夫妻倆又曾為默德找來小玩伴,然而這家人十分節儉,不會提供小孩多餘的紙,默德練習寫作的筆記紙是身為郵局局長的外公回收的郵局存根。默德討厭露西這個名字,因為這承襲自苛刻的外祖母。當默德的小貓死去,她哭成淚人兒,外祖母卻冷冷地說:「將來還有你哭的!」

老人家嚴格的教養方式,雖然對想像力豐富的默德是一種壓迫,但這些經歷也成為她日後寫作的藍本。即便在故事中,一切不堪的記憶都必須美化——看看默德的自傳小說《艾蜜莉系列》吧,艾蜜莉的父親百般不願將艾蜜莉送回老婆有錢的娘家,最後他因病亡故,艾蜜莉才被阿姨收養。現實中默德的父親一直活到她成年以後,對女兒出養岳父岳母一事雖不滿,但也未如此掙扎。

儘管生活中有諸多不如意,默德愛極了凱文迪西的風光,她幫一切景物都取了名字,常和表姊們溜出教室倘佯在大自然中。村民閒談諸如海難、婚戀等種種軼事,她也都牢牢記在心底。數十年之後,當這些鄉野奇談鉛印出版時,不知村民們是否感到與有榮焉?

在小默德的想像中,家——她心愛的凱文迪西——應當是恆久不變的地方,因此一八八一年艾蜜莉阿姨(Aunt Emily)出嫁時,她大為光火,甚至揮了姨丈一拳。(後來她將這樣的情感,寫入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中。)當時她還料想不到,總有一天,自己也會離開故鄉。

 

Ⅱ賺稿費的女生

默德熱愛閱讀。由於外祖父經營郵局,她常有機會翻看最新的雜誌。她從小課業就很出色,尤其在寫作方面。她曾說自己自小唯一的志向就是寫作,別無其他。即便父親曾嘲笑她的詩作,她仍筆耕不輟。一八九〇年,默德寫了一篇關於馬可波羅號觸礁事件的文章,獲得全國作文比賽皇后地區的三等獎。她曾把自己的詩寄到報社投稿,但未登出。

父親已經再婚,建立了新家庭,還搬到加拿大西部薩克其萬省的艾伯特親王城(Prince Albert)去,不那麼常來看默德了。這一年八月,祖父帶默德到西部去找父親。在鐵公路上奔馳五天後,祖孫倆終於到目的地。

默德在艾伯特親王城住了一年,這一年中,她的詩作第一次投稿成功、見識到西部的激烈天候,更交到好朋友,然而默德並不喜歡新家的生活——年輕的繼母疑心病很重,老是偷拆默德的信,限制默德的髮型,又把默德當作免費僕人,默德甚至因家事繁重,不得不休學兩個月!更糟的是默德就讀的中學,校長不僅教學摸魚打混,又愛慕默德,而且還是她繼母的同學。因為這層關係,校長總是跑到蒙哥馬利家閒坐,這時繼母就會溜走,放默德與他獨處。默德只好邀隔鄰的好友過來陪著,又把鐘撥快,希望校長早點離開。

投稿初次成功後,默德的詩作屢獲報社青睞,父親也甚感光榮。然而寫作事業上最初的甜頭,難以撫慰默德被繼母打擊的心。凱文迪西的朋友寄了許多信給她,她的思鄉病愈來愈嚴重。

▲十七歲時的默德。

一八九一年九月五日,默德終於回到愛德華王子島。她想繼續升學,然而外祖父母並不同意,她只好先到安妮阿姨(Annie Campbell)位於公園角(Park Corner)的家教她三個小孩彈風琴。安妮阿姨待人接物的風格,與外祖父母截然不同,十分和善好客——默德似乎很喜愛她的阿姨們,後來她兩大代表作的女主角「安妮」與「艾蜜莉」,不自覺地用了兩位阿姨的閨名(雖然AnneAnnie有些微差異),安妮阿姨的家「銀色森林」更成為《芭特系列》中主要的場景。一年後,默德回到家中,並說服外祖父母讓她復學,好準備升學考試。

一八九三年,默德考取夏洛鎮的威爾斯王子學院(Prince of Wales College),矢志要在一年內完成學業,好考取教師執照當老師。在課業繁重,寄宿環境又惡劣的情形下,默德刻苦用功,終於達成目標。畢業後,她在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岸的畢德福德(Bideford)找到教師職位,寄住在一名美以美派牧師家裡,做了幾年鄉村教師。

▲默德與威爾斯王子學院的同學們。

在夏洛鎮讀書時,默德仍持續投稿,而教書期間,無論寒暑她每天都抽出一個小時練習寫作。

默德想上大學攻讀文學,好精進寫作內涵,但四年學費是她無法負擔的,更別提外祖父相當反對她再升學——外祖父對她的寄望似乎就是當個店員,甚至不肯載她去面試教職。然而默德最後說服了外祖母,並在一八九五年到新斯科細亞省省會哈利法克斯(Halifax)的戴爾豪斯大學(Dalhousie University)選讀一年講座課程。

九月入學時,孤軍奮戰的默德對哈利法克斯討厭得不得了,也不喜歡她那些未經世事的同學,以及醜陋的校園建築。幾個月後,她才能享受大學的課堂與的大城市的藝術活動。次年二月,默德參加當地郵報辦的徵文活動「男人與女人誰比較有耐心」獲得大獎,接下來又有幾篇故事得到美國的兒童雜誌刊載。此時她不僅是女大學生,還已是小有文名的作家呢。

離開大學,默德求職屢次碰壁,才在島上找到教職。她又教了兩年書,直到外祖父去世的消息傳來。

 

Ⅲ逆轉勝

外祖父將農地留給默德的舅舅約翰(John Macneill),默德怕舅舅會將外祖母趕出去好奪取房地產,因此回到故鄉,在郵局工作,以幫忙外祖母。

在凱文迪西的這幾年,她接到父親的死訊,又鎮日與嚴肅的外祖母相處,每每感到鬱悶。

工作之餘,默德參加凱文迪西的文學社與縫紉圈,沉浸在攝影與閱讀中。她仍然持續投稿,雖然一年賺取的稿費不到她以往教職薪水的一半,而且作品十之八九都遭到退稿,她還是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成功的。一九〇一年,因為筆跡被編輯嫌棄,她買了一臺打字機。

▲二十九歲時的默德。

這一年歲末,因表弟普瑞史考特(Prescott Macneill,約翰的兒子)答應與外祖母同住,默德得以到哈利法克斯為《紀事早報》(Morning Chronicle)與《迴響日報》(The Daily Echo)工作。儘管週薪僅能付吃住,又不滿報社「杜撰新聞」的技巧,她還是獲得不少寶貴的經驗,而且她還將報社工作情形寫成詩投稿到雜誌上呢。不過表弟很快就和祖母鬧不合,九個月後默德還是回到老家。

外祖母性格難纏,甚至不讓任何人到家裡拜訪,默德生活在孤獨的環境中。此外,她也受不了當地社團成員的無聊及爭吵,與童年好友們漸行漸遠,而關係良好、大她兩歲的表姊潘西(Pensie Macneill)於一九〇六年因肺結核病逝,往後「早逝」這個主題一直在默德作品中反覆出現(請見《說故事的女孩》、《島嶼的安妮》、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)。

普瑞史考特想在婚後搬進外祖父留下的房子居住,他們一家因此無所不用其極地要把外祖母趕出去,為了外祖母,默德都撐過來了。雖然凱文迪西的日子日漸苦悶,哈利法克斯那九個月經歷,也讓默德了解到,好作品是無法在報社那種嘈雜又量產的狀態下生出來的。

▲默德的房間,一九〇〇年代。

默德投稿多年,雖然有點收穫,但都只有迎合當時通俗雜誌風格的短篇被採用。一九〇五年,她在舊筆記中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,覺得很適合當作小說的開頭,接下來一年她偷偷寫出了《綠山牆的安妮》(Anne of Green Gables),並寄去投稿,卻屢投屢退,她索性把稿子收進帽盒。一九〇七年,她偶然翻到這塵封的稿件,又燃起希望,將之寄到美國的培基出版社(L.C. Page & Co.),而這間出版社表露出版意願,還要求她寫續集——或許因為前此失敗太多次,默德如此寫道:這部書,大概只有一些小女生會感興趣吧。誰知此書一出十分暢銷,連大作家馬克.吐溫(Mark Twain)都知道安妮這號人物!

成為作家、有婚約在身,此時默德的職涯和感情,大約算是逆轉勝了。

 

Ⅳ婚姻,不需要愛情?

默德最初的情書,是在一八九〇年收到的。早熟的她十幾歲時就和同學談起兩小無猜的戀愛,成年後更有過好幾段轟轟烈烈的感情。在那保守的年代,她差點就「失守」,但上天似乎沒有讓她與那些情人修成正果的意思。

▲默德其實人緣不錯,這是她與表姊凱特、男性友人出遊的合影。

一八九七年,年方廿三的鄉下教師默德與艾德溫.辛普森(Edwin Simpsom)訂下婚約。然而很快她就發現自己不愛艾德溫,又與赫曼.李爾德(Herman Leard)陷入熱戀。默德甘冒當時社會的大不諱,跟艾德溫悔婚(多年後,她將悔婚的經驗在《艾蜜莉》系列中再現)。隔年流行性感冒帶走她的情人赫曼,默德雖然難過到想「進棺材跟他躺在一起」,卻也早已預感到這段老師與農夫的戀曲是不會有結果的。

▲一九〇〇年代時的尤安.麥克唐納。

一九〇三年,三十出頭的長老教會牧師尤安.麥克唐納(Ewen Macdonald)到凱文迪西任職。之後的兩三年,他跟默德走得很近。默德雖然喜歡尤安陪伴,卻知道兩人之間不會有像當年她跟赫曼那樣的激情。跨入而立之年的默德,害怕自己將永遠不會有家庭,並開始考量細水長流式的感情。兩人終於在一九〇六年秘密訂婚。由於默德八十高齡的外祖母仍需要她照顧,她與尤安商定在外祖母去世後才再結婚。一九一一年三月,默德的外祖母以八十六高齡逝世。四個月後,默德與尤安成婚。

 

Ⅴ好相處的牧師娘

婚後,默德隨尤安移居安大略省的李斯戴爾(Leaskdale)。尤安主持當地的教會,而默德作為牧師娘,也要負責掌理主日學、教會樂團、婦女勸助會(Ladies' Aid)、傳教士輔助會(Missionary Auxiliary)、婦女協會(The Women's Institutes)等組織,甚至擔任地方紅十字會的會長。更別提她身為知名作家,仍在繼續寫作,還不時有演講邀約。

婚後一年,默德的長子柴斯特(Chester)出世。在忙碌的生活中,她養成一心多用的習慣,可以一面說故事給孩子聽,一面縫紉,甚至可以在火車上構思故事梗概或寫對話。她曾感嘆:「我實在太忙了,忙得無法品味閒暇。」

未久,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。默德雖然沒有親人被徵召參戰,但教會有許多年輕人入伍,默德不忍聽丈夫為士兵禱告時,村中婦女的啜泣聲。默德一有空就為紅十字會縫紉,並且幫忙打包將送去前線的物資,加上么子史都華(Stuart)也在這段時間誕生,她身心俱疲。生活煩累之外,對戰線不斷延長以及敗戰的恐懼,更讓她失眠。

默德多麼希望能回到故鄉充電一下,而這個願望直到一九一八年夏天才得以實現。

▲晚年的默德與尤安。

在日常生活中,人們都覺得默德這個牧師娘很好相處,寬容、做事實際又戀家,但其實她是壓抑著自己的情感與想像力,以免「無形中縮短丈夫的任期」。另一方面,作為公眾人物,她也必須耐著性子,偽裝成社交家。

么子史都華就曾形容她:「母親非常敏感。在日常生活中,她巧妙地隱藏了這點,雖然她的情緒起伏確實強烈。」

每天清晨,默德總會挪出兩個小時寫作,這大約是她忙碌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吧。不過話說回來,儘管默德在困於日常瑣細之時,努力保有自己的幻想世界,她的作品與同時代的女作家如葛楚.史坦(Gertrude Stein)相較,還是以自己熟知的生活為主題,手法也比較古典,倒不是多天馬行空。默德作品的可貴之處,在於她呈現了女性受教權的重要,以及那個時代中產階級女子所關切的日常事物。

默德很在意她的書迷。她曾收到來自世界各地、各階層人士的來信,而她總是親自一封封回覆。

一九二六年,默德隨丈夫搬到諾瓦爾(Norval),她很快又投入當地教會事務。一九三〇年代,尤安的憂鬱症愈來愈嚴重,默德自己也小病小痛不斷。一九三五年尤安終於辭去牧師職務,全家定居多倫多「終程山莊」(Journey's End)。晚年,默德困擾於丈夫的精神狀態及自己的身體狀況。再者,她曾以為長子柴斯特的誕生彌補了前半生的不如意,而今她卻對柴斯特頹廢的生活方式不滿。

一九三九年,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壟罩了整個世界,儘管柴斯特大近視、史都華還在唸醫學院,都免於被徵召,默德的心情仍低落不已。

▲一九四〇年,默德參加么子史都華的大學畢業典禮。

 

Ⅵ生活的另一面

默德的生活十分壓抑,能讓她抒發壓力的方式,除了寫小說,就是寫信給社交圈毫不重疊的筆友。

她曾經與一位住在美國費城、也想成為作家的小姐米莉安.齊柏(Miriam Zieber)成為筆友,但對方一九〇四年結婚後,兩人就斷了往來。所幸這位小姐曾介紹兩位男士與默德通信,他們與默德的情誼維持終生。

其中一位是亞伯達省(Alberta)教師伊弗寧.韋伯(Ephraim Weber, 1870-1956),他與默德自一九〇二年開始通信。韋伯的父親是德裔美國人,後來才移民到加拿大。因為母語是德語,家中又沒閱讀環境,韋伯直到十九歲才上學,和年紀只有自己一半的孩子們一起讀書。他對默德的成長環境羨慕不已,並常常與默德談及自己教學時的挫敗。

默德也對韋伯直言不諱,好比《綠山牆的安妮》出版三個月後,她如是寫:「如果你想看到人心醜陋的一面,那就寫本暢銷書吧!有些人只要逮住機會,就會不留餘地地貶低你及你的作品。」

默德的另一位長年筆友,是蘇格蘭記者喬治.波依德.麥克米蘭(George Boyd MacMillan, 1880-1952),默德與他自一九〇三年開始通信。蜜月旅行期間,默德與尤安特別去阿洛厄(Alloa)拜訪麥克米蘭,又與他同遊格拉斯哥博覽會。

默德的境遇與價值觀,除了紀錄在她的日記中,也展現在這些信件裡。比如她雖愛幻想,情緒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感染,卻很務實——一九一九年,因為對《綠山牆的安妮》改編電影不滿,默德與培基出版社終止合約。然而培基出版社卻偷偷將默德以前寫的短篇整理成合集出版。默德要求培基出版社不要掛上「安妮」的名號,對方相應不理。雙方對簿公堂,纏訟十年,最後默德勝訴。她在寫給麥克米蘭的信中,表達她打倒出版社的勝利感。

此外,身為虔誠的基督教徒,默德卻不相信死後的世界。她曾對麥克米蘭寫道:「如果真有輪迴,不久以後我又會變成年輕姑娘了!」

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,默德因冠狀動脈血栓去世,下葬在她心愛的凱文迪西。六十年後,她的孫女揭露,默德可能是死於用藥過量,不過這個說法遭到質疑。

 

參考資料

摩利.吉蓮(Mollie Gillen)著,李常傳譯,《安妮的世界》( The Wheel of Things: A Biography of Lucy Maud Montgomery) 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(原書1975年初版)。

哈利.布魯斯(Harry Bruce)著,鐘星業譯,《清秀小傳》(Maud: the Life of L. M. Montgomery),臺北:月旦出版社,1993(原書1992年初版)。

Wikipedia: Lucy Maud Montgome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