❄ 清秀佳人書迷站 ❄

 

 

Montgomery's "Pat"

蒙哥馬利的「芭特」

成書的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(Pat of Silver Bush, 1933)是蒙哥馬利比較晚期的作品,從女主角芭特(Patricia 'Pat' Gardiner)異於安妮艾蜜莉的設定上,可以看出作者求變的心願——芭特有很多兄弟姊妹,鍾愛著自己的家「銀色森林」(Silver Bush)而害怕變化,一點也不想升學或就業。可以說她有點像安妮的女兒莉拉,但莉拉還會去收養戰爭孤兒呢,芭特的生活比莉拉還侷限。

芭特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不是長輩,而是忠僕茱蒂(Judy Plum)。茱蒂在銀色森林中的角色有點類似爐邊莊的蘇珊,但芭特的母親沒有安妮那麼活躍,而且茱蒂已經服侍加迪納家三代,其地位更形重要。

加迪那家有五個小孩,其中大哥喬(Joe)想當船長但被家人認為是做夢,最後他也真的離家出走;大姊溫妮(Winnie)美麗、不愛讀書,很早婚;二哥席德(Sid)與芭特年齡最接近,感情也最好,但對芭特的死對頭梅.比尼(May Binnie)有興趣。老么瑞秋(Rachel)在芭特七歲時出生,這段被茱蒂形容為「到菜園找娃娃」的誕生紀事,稍後蒙哥馬利將在《爐邊莊的安妮》中重寫為華爾特對莉拉出生的恐懼。

芭特有兩個好朋友,一個是貝茲(Elizabeth "Bets" Wilcox),搬進「銀色森林」隔鄰「寂寞之家」(Long Lonely House Farm)的美少女,像《說故事的女孩》的西西莉,不似人間應有。貝茲和芭特如膠似漆,但體弱多病的她,最後在進高中前夕死於肺炎,讓芭特心碎。

另一個是希拉利.戈登(Hilary "Jingle" Gordon)——他其實是男主角,結合了《清秀佳人》吉爾伯特對感情的不屈不撓,以及《艾蜜莉系列》泰迪沉靜的特質。這個被母親遺棄的男孩,總是和芭特一起遊玩,從小就喜歡芭特,誰知芭特和一票男孩子交往過(這點像瑪麗歌爾德),卻總將他視為死黨。

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結束於芭特放棄教職,留在家中照顧母親,好讓溫妮出嫁。而續篇《芭特小姐》(Mistress Pat, 1935),時序則始於兩年後。

瑞秋漸漸長大,靈巧可愛,讓許多男生愛慕。而寂寞之家搬來了鰥夫作家大衛.科克(David Kirk)與他的妹妹蘇珊(Suzanne),兩人和芭特很合得來,蘇珊也有撮合兄長與芭特的意思,全家都希望芭特結婚,但茱蒂認為值得芭特委身的對象除希拉利不作第二人想,瑞秋也偷偷寫信向在外地攻讀建築的希拉利報告芭特的近況。

瑞秋一度因愛情迷惘,甚至因為愛慕對象喜歡芭特而與她冷戰。在小學執教時,她也在兩個對象間猶豫,最後卻突然愛上一個沒那麼帥的年輕人,還要隨他到中國去(瑞秋很像《島嶼的安妮》中的菲兒)。

妹妹也將出嫁,加上哥哥娶了死對頭梅,梅總是鬧得全家氣氛不好,芭特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。在梅告訴她希拉利已經和友人的妹妹訂婚後,芭特接受了大衛求婚——至少可以住在隔鄰的寂寞之家,她是如此以為。等到希拉利來到此地,一切似已無可挽回。

沒幾年,大衛與芭特解除婚約,而茱蒂去世。其後芭特鍾愛的銀色森林,竟被嫂子梅無意間留下的油燈,一把火燒光!

萬念俱灰的芭特,在暮靄中穿著僅有的衣服到故居四周察看,卻見到孰悉的人。希拉利來找她,要帶她走。原來茱蒂臨終前寫了封信給希拉利,告訴他芭特又是自由之身(在《島嶼的安妮》中,信是菲兒寄給吉爾伯特的;這裡是茱蒂)——乍看這收尾與《艾蜜莉的追求》有幾分相似,但芭特與艾蜜莉剛好相反,艾蜜莉始終未離開愛德華王子島,泰迪歸來定居也是要定居在島上,回歸不變的原鄉;芭特卻是在「鉅變」後離開這已然不同的故鄉,與希拉利離開小島,擁抱更開闊的世界(像《藍色城堡》那對夫妻般環遊世界)。

有趣的是,根據《銀色森林的芭特》透露的線索,芭特生於一九一三年(第二十五章說停戰時她五歲),到《芭特小姐》最末章的「第十一年」,芭特三十一歲,其實已經一九四四年了。這段時間二戰都還沒結束哪,瑞秋與丈夫不可能安安穩穩待在中國,希拉利更不可能在日本考察建築。不過一九三五年的蒙哥馬利預測不到一九三七、一九三九年在亞洲、歐洲爆發的戰爭情有可原,我們就姑且就別以後見之明來看書中「平和的世界」吧。

 

中譯本

李芳黛譯,《銀色森林的芭特(上)》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

李芳黛譯,《銀色森林的芭特(下)》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

李芳黛譯,《芭特姑娘》,臺北:可筑書房,1992

 

閱讀全書

Pat of Silver Bush

Mistress Pat